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化传统

从印度童婚制度看印度社会

2016/8/22 19:03:25      点击:3377

记得在印度留学期间,曾经做过的一次学分制论文,由于是校网上选题,在宿舍网络不给力的情况下,剩下可选的题目不多,由于不理解什么Lokpa,所以当时选题是印度童婚制度。和我搭档的是一位印度女同学,当然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是较为痛恨这种行为。但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印度才有,在非洲,甚至在中国某些地方,也是存在这样的习俗。

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定义来看,儿童婚姻,即年龄低于十八岁的女孩,这种做法是违反人权的做法,同时这样的婚姻也体现被迫结婚的年轻女孩不够成熟,对她们而言面临的不仅仅是选择的生活伴侣但是缺乏对婚姻的意义和责任的理解。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性关系和怀孕成为社会、文化和法律上可以接受的情况,但仅当这些发生在婚姻内的时候。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但是有着相同的“长辈定义式”的婚姻年龄,则是童婚现象,孩子的婚姻、童养媳习俗的一部分。童婚中的女孩,甚至没有足够的成熟的心态和身体去面对即将面临的婚姻生活,从而面临的是过早怀孕以及少年期的母亲,同时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怀孕和分娩过程中,15岁以下的女孩死于怀孕和分娩的可能性是世界上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妇女的五倍。

当一个社会现象转变为全球性的问题时,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它,同时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我心目中的问题是该社会现象如何产生?有无方法可以逐步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否人权可以得到保护?

印度童婚较为普遍的原因

(一)父权社会制度

童婚的原因或理由是什么?确定和查明童婚习俗的原因或根源是很困难的,风俗也可以是解释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但是在特定时期的特定制度上,宗教、习俗和文化总是会如期出现,这时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现象问题,也许是升华成为部落,村落的“规矩”等级。但是,这些可以肯定地归因于一个社会的父权结构,父权制度盛行,不仅在印度,在发展中国家也很普遍。一个广泛的区域,文化和宗教的变化对父权制的具体影响也是随之而变的。

父权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在于保持其社会制度的强劲性,它反映在印度社会的不同阶层、性别、年龄和种姓,这样做也是为了:1. 降低印度妇女的地位——最为普通的表现形式在于:生产与生殖的分工,男性负责生产活动,女性则承担生殖的责任;2. 加强对女性从属地位的保护,使其依赖男性,从而获取婚姻以外的像住宅、首饰等额外的属性。

父权制在印度文化里,母亲的角色是荣耀,从一张毕业证书上就能看出,往往在印度高校毕业后颁发的毕业证书中,都要写上母亲的姓名。因为这也是对其从属地位的一种加强。所以在没有可以替代“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的情况下,妇女的社会认同和所谓的经济安全主要来自——婚姻,也就是这个重要因素的存在,童婚才能久兴而不灭,因为这有利于复制和加强他们的从属地位。

(二)对性的控制

在不平等的印度社会中,对女性性欲和生殖的控制,也是童婚制度的一个重要表现。印度社会文化以嵌入处女和纯洁的概念,从而来控制女性的性行为。家族在印度是象征着荣耀和地位,也体现宗族、种姓以及种姓集团,因此在家族间的结盟也是会选择以婚姻的形式进行,此时,“纯洁”变得尤为重要,这是衡量权力的尊严和荣誉。

印度社会也在过分的关注女性的贞洁,越早结婚或许就更加纯洁,所以这也是童婚存在的重要因素。否则,社区谈论一个年轻的女孩过早怀孕而未结婚会给家庭带来坏名声。为了避免青少年怀孕的问题,父母和社会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在年轻时就娶了女孩,而不是青少年的性行为和鼓励安全和保护性的性别,由家长包办婚姻和所谓的社会压力使得儿童婚姻被认为是唯一的和正确的解决方案。

从另一方面来说,男女在已婚时如若有越轨的行为,那么可能带来的控制已经不仅仅是从社会阶层方面给出的。在印度法律中,通奸是依法明确的男女双方不论谁结婚与否,只要有一方在于对方丈夫或妻子之间两厢情愿的肉体上的不正当关系。通奸在印度被认为是一种犯罪行为,并根据印度刑法二十章第497节进行惩罚,该规定如下:“无论双方发生性关系时,一方知道或有理由相信另一方是为人妻,如若没有其丈夫的同意或纵容,则该行为不能为强奸罪,但是该罪过却是犯了通奸罪,而该男性一方应被处以期限可延长至五年的有期徒刑或处以罚款,或是两者。而在这情况下,通奸方的妻子不应作为一个共同罪犯…“。所以在性的控制上,对男性的态度和对女性的态度截然不同。处于从属地位的可以豁免但是同为男权则必须打击。

不仅如此,通奸,也被称为不忠或额外的婚姻是一种道德犯罪,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被认为是一种罪。在摩奴法典中也进行一些规定,对通奸双方处以肉体极刑以儆效尤。不论是从宗教或是法律范畴上来说,对于性的控制也是印度社会一种无法被磨灭的印记之一。

(三)经济原因

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决定了可使用的婚姻仪式的资源数量,也是以婚姻的价值观和态度来展现自身的社会实力。我曾经参加过一位同学的婚礼,双方家长都是政府高层,从我们到达他的家乡开始,好酒没有断过,住宿是其父亲的一栋私人别墅,出行更是有专车出行。在婚礼现场,近乎千平米的场地,各种免费的美食,新郎入场其父亲狂洒卢比的姿态,以及婚礼仪式的豪华性,无一不在体现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在印度,一个女孩的父母会被要求给彩礼也就是“dowry”,无论是现金或实物,以新郎和他的家人要求的形式。随着婚姻的延迟,彩礼的数量可能会增加。原因是,随着女孩的年长,她需要一个与之年龄匹配的新郎,一个年长的新郎很可能会受更多的教育,而更多的教育则需求的是更多的彩礼,“更多”是一个既定的趋势。为了避免在年长的年纪结婚,父母更愿意在一个很早的年纪把她嫁出去。从而使儿童婚姻嫁妆制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如果家中有更多的女孩,她们都在同一时间嫁出去,那在结婚庆典可以节约开支。

(四)宗教原因

在古代的印度,摩奴法典提到:男人24岁应该和他结婚的女孩是8岁;在其他神圣的经文也有提到让女孩在她的长大前结婚。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尤其是宗教文化和地方风俗的文化导致这种现象。政府可以在任何时间修改法律,但对宗教而言“神圣的圣经”是永恒的。印度教的宗教文本,从一开始就规定了所有生育期的使用的宗教经文,如dharmasutras和smritis就假定低年龄的女孩结婚;在穆斯林中有早期的婚姻,即青春期的婚姻是最好的,因为对处女和纯洁的要求。

有一个看法,阐明的是关于宗教在这些婚姻中所起的作用,在达累斯萨拉姆和沿海地区,一些受访者说,宗教信仰发挥了作用,这些做法助长了儿童婚姻,在一些社区,更强调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后结婚。

(五)法律意识缺乏

印度在1929制定《童婚抑制法》(Child Marriage Restrain Act <CMRA>),减少儿童婚姻的惯例。在1978颁布了修正案,规定了十八岁和二十一岁的条款作为一个女性和男性的法定婚龄。尽管事实上,这一行为已经在超过七十年的法律条文上进行控制了,但是儿童婚姻仍然是常见的,甚至在印度某些地区的大规模流行。童婚未在法案颁布后得到控制的一大原因是,人民很大程度上都没意识到法律的规定。因为CMRA并不被印度妇女家喻户晓,特别是在哪些属于印度社会弱势阶层的妇女、甚至是来自农村的文盲(包含来自SC和ST的印度底层群众)。同时在1955年的印度婚姻法(HMA)上也有这样的抑制童婚的条款;穆斯林婚姻法也有相似的规定,但效果一直不理想。

如果人们对法律一无所知,就很难指望他们遵守法律。此外,即使人们知道法律,他们的态度是不会有利于这样的试图带来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干扰的法律的实施。如果这个地区的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力强大的话,人们要么反对这样的法律,或只是忽视他们。除非人们有信心,并解释了有必要防止儿童婚姻,否则他们是不可能遵守法律。



童婚制度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很长时间,原因和理由有很多,不同的文化习俗,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的法律,等等。但是否童婚制度的存在忽视了妇女的权利,没有尊重人权,答案是绝对是的,童婚违背了妇女的权利,它不仅影响女孩的生殖健康,因为在婚姻的时候,青春期的女孩甚至没有身体成熟,还不足以面对性关系的后果。

法律一直是社会管理的最有效的工具,但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来解决童婚问题也是值得商榷的。在一些地区,童婚有着自己的习俗和文化,根深蒂固,而且还依赖于宗教文本,宗教人士,确系为很难解决一个问题。不同的分析能力以及薄弱的教育水平还有人民淡化的法律意识,解决孩子的婚姻必须传播教育,以提高人民的素质,一些法律研讨会的普及,人权和妇女权利的宣传。只有完整的扣紧链条才能逐步解决社会问题。

法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是法律的最基本的属性,只有在法律可以提供公平和统一的刑罚,比如历史和文化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进行抑制,以便更好地解决。



商务合作  

yu.tang@landinglaw.com

0086-186 5939 6962

0091-729203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