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化传统

猪肉牛肉背后的民主政治反思

2016/9/21 14:33:47      点击:2296

在此特别感谢张文娟教授的来稿。

作者简介:张文娟,印度金德尔国际法学院副教授、国际合作助理院长、印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前几天中国的微信圈正在转一封信,即传蒙特利尔市长以移民家庭应尊重和融入当地生活为由拒绝穆斯林家长建议将学生食谱中猪肉菜肴撤掉的一封信。信的措辞很委婉,大约内容是,本地对任何外国人是欢迎的,但欢迎移民的不是市长我一个人,是整个当地人在欢迎你们,因此,移民者不能要求改变本地的传统和文化。如果本地被认为比移民而来的公民他们所在国家更好的话,那就是因为他们的包容。微信的推送者在最后加了一句话,分享这个故事,在世界上推进宽容

        这个微信倒是让我想起了近期热议的印度禁食牛肉立法问题。印度很多邦已有立法规定,杀牛入刑。近一两年,印度一些邦更进一步,将禁杀牛扩展到禁食牛肉的规定,如我所居住生活的Haryana邦已于2015年通过立法,严禁杀牛和吃牛肉,并伴有最高十年的监禁。在《印度快报》20151113日以《慕可吉总统同意哈邦通过禁食牛肉和禁杀牛的立法》为题的报道后,很多留言者对哈邦的这一立法表示了仰慕,认为该法保护了他们的,也有留言者表示不满,质疑谁来保护其“吃牛肉的权利”。

         基于对这两则消息的兴趣,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搜索研究,搜索中发现猪肉牛肉的政治争论还真不少。

         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微信圈传的蒙特利尔市长的故事是个网络谣传,这个谣传在2013年到2014年期间,流传于网络。该谣传的版本之一,是将其按加在比利时 Ath市市长Marc Duvivier身上,后来媒体向Marc市长求证此事,他没有否认自己的立场,但他否认有家长向其提出过取消午餐中猪肉或猪肉类制品的请求。这个版本还被按插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长的头上,也就是微信中所传的版本。后来有人辟谣说,这不是蒙特利尔的事,但魁北克市长的确有过拒绝家长关于学生食谱中去掉猪肉请求的行为。因此笔者猜测,信可能是网民根据这一事实编写的一封信。

        虽然微信的段子是个网络谣传,但是,20151013日,)著名媒体英国《卫报》却以学生菜谱中的猪肉争论正在分裂法国为题,报道了巴黎南部Chilly-Mazarin市的真实举措,即将原先学生食谱中的“猪肉餐”和“非猪肉餐”,改为包括猪肉还是不吃两种引起了穆斯林和犹太社区的不安和骚动。在法国,关于服饰和饮食选择与身份认同的争论,在存在已久,在此之前,法国已通过立法,在公共机构工作的人应该中立,禁带有宗教特点的头巾。该报道猜测,此次学生餐选择的改革,与查理周刊总部被恐怖袭击有关。

       在印度,尽管宪法明确规定,印度是一个世俗的国家,但是,印度教占总人口的80%,禁杀牛的立法变得非常普遍,BJP作为一个带有宗教政治特征的政党,在其选举胜出后,禁食牛肉的立法也在一些邦中开始出现。在实际生活中,印度因为牛肉引发的宗教冲突血案不少。禁食牛肉立法出现后,对被怀疑携带和食用牛肉的谋杀行为,也在出现,如广泛关注的2015930日北方邦(Uttar Pradesh)一名50岁的穆斯林男子因为被怀疑携带牛肉而被活活打死的事件。2016627日,《印度时报》以“看中国人在中央邦因食牛肉(惹的祸)”为题,报道了一位在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中资企业食堂工作的员工因为涉嫌吃牛肉而被捕,也引起了国人对印度禁食牛肉的关注。

       事件发生时,我正在北京。 一些朋友问我,印度不是民主国家吗,一个民主国家,怎么可以有这样离谱的立法?其实,最近离谱的事儿,还真不少。此前没两天,英国脱离欧盟(Brexit)的投票也刚好发生。英国脱离欧盟的投票离谱不?巴黎南部小城新市长将对穆斯林和犹太人的选择限定为“要么吃猪肉”,要么 “不吃学校餐”的新举措,离谱不?Donald John Trump2016721日接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正式演讲中,公开指责移民造就了美国的低薪和高失业率,离谱不?

       Trump在获党内提名演讲时提到,“政治正确,我们再也承受不起(We cannot be so politically correct anymore.)”。笔者倒认为,现在这个背景下,也是重新讨论民主制度的一个好时机。印度的民主制度框架设计和运行,非常符合西方的自由民主模式。但是,为什么印度的一些邦可以通过立法将宗教禁忌强加到其他人的头上呢?印度80%的人信仰印度教,在一些邦,当印度教信徒占绝对多数时,通过民主方式强化印度教的禁忌,便变得比较容易。用经典政治学解读,民主也是可能发生“多数人的暴政”的,但是,现在的主流话语只关注民主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设计,不关注结果。在这种主流话语下,用“暴政”一词,恐怕没人愿意接受。英国人脱欧,全民投票,非常的民主,但为什么大家对结果又是那么沮丧?巴黎南部小城的市长可以武断得不给穆斯林和犹太孩子一个非猪肉午餐的选择机会,也是民主选举给了他们这样的“对少数人暴政”的权力。Trump公开指责移民的表态,难道不是他赢得选票和提名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全球的主流话语有点过于美化民主,而且将民主的理解又限定于西方自由民主的框架设计上,也即选举制、多党竞争和三权分立,似乎其能解决各种问题,如贫困、宗教冲突和经济发展等。正如《经济学人》201679日的一篇文章所关注的,“阿拉伯之春之后的乱局,英国人通过公投离开欧盟的事实,让很多人意识到, 普通民众的一人一票并不能解决复杂的政治问题。”

        很多信奉西方自由民主的人,对贝淡宁的《中国模式:政治精英体制与民主局限》不屑一顾。其实贝淡宁对民主局限的描述,也不过是重复了经典政治学家的观点, 如多数人暴政,少数人暴政等。  与众多西方学者相比,贝淡宁没有固守对“西方自由民主的捍卫”,而是在清楚了解西方自由民主的局限背景下,带着探寻的眼光观察新加坡和中国的政治制度,并试图论证将关注结果的精英政治与关注透明和程序的有限民主进行结合的政治体的合理性。贝淡宁的理论体系不一定特别 严谨完善,但是,笔者认为贝淡宁的贡献在于,提醒人们不要对西方自由民主过于狂热,对其他的政治探索要有一种“发现”(discovery)的心态,而不是急着简单标签化或予以生硬判断(jud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