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投资风险——“标注”
作者——汤宇律师
相信大家都玩过Windows经典游戏之一“扫雷”,顾名之就是要把所有非地雷的格子揭开即胜利,踩到地雷格子就算失败,这就需要用标注雷区的方式来进行排除。这就如同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踏入异地投资时的情况类似,怎么标注出“雷区”从而获取胜利,这就取决你是否能标注出风险所在进而排除或防范,进而达到投资收益的目的。
中国企业跨出国门,进行境外投资从而壮大自己,但对国外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制度和经营策略等方面仍缺乏足够了解。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方式基本是“抬轿”的方式,兼并收购境外的资源从而进行项目开发,这样的方式则需要对如何构建投资结构、跨境融资、进行跨境并购等进行全盘梳理。其他国家迥异的文化、政治、经济体制、法律环境等都向投资者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中国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与风险。
“走出去”的挑战和风险
语言、文化、经营理念的差异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冲击。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思维、行为方式,即使同是亚洲的国家也存在文化差异。进行境外并购的中国企业如果对该国的文化没有充分了解,来到国外后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首要任务是了解其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国企业需要尽可能了解当地的文化,理解其思维和行为方式,并根据其特点调整工作方法,保证及时、有效、通畅的沟通渠道;同时,对由于文化差异和缺乏沟通而可能造成的误解和遗漏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事实证明,能否很好地解决本土化问题往往决定着一个项目能否成功运作下去。
对整体局面把握及后期经营能力不足
跨境并购是一种高风险但伴随着高收益的投资方式,中国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及完成后期要有足够的心理预期和足够的驾驭能力。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中国企业对于跨境投资经验尚属不足,还不具备清晰完整的思路以及保证并购成功的经验和能力,这使中国企业面临着比其他国家的投资人更多的挑战。
能否成功地进行并购后的整合是绝大多数境外并购的最大风险之一。完成交割并不意味并购交易的终结,相反是跨境投资和运营的起点。因此,中国企业在并购初期就需要对交易完成后的员工留存、资金链条、管理团队、业务整合等有充分准备和计划,以实现业务一体化和协同效应,最终创造价值获得收益。
投资目标国的政治环境与风险
中国企业“走出去”还需要对投资目标国当地的政治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在发展中国家,其国内政局变数较多,有时会导致突发性政治事件,对社会稳定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一些国家货币不稳定,通货膨胀严重,也是中国企业投资、贸易的重大风险所在。此外,地方保护主义、腐败、行政效率低下,基础设施落后,对外国企业经常行政干预,外汇管制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目标公司或业务的潜在风险
由于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即使对目标公司进行尽职调查,收购方也不可能对其资产和运营做到完全了解。为了成功出售资产,出售方往往尽量包装目标企业,充分展现亮点。但精美包装的背后是否存在问题、风险基至黑洞?并购方必须尽可能地通过尽职调查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实际状况,以及对交易结构和并购协议反复斟酌,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
由于并购目标的特殊性,很多问题并非直观可得,如设备精良的工厂可能产权已经设置抵押,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可能存在诸多限制条件,目标公司还可能存在环保和税务的潜在责任等等。“走出去”之路可能充满陷阱,需要对海外收购的所涉及的风险做出充分的调查评估。如果不能充分了解目标公司所隐含的风险,就不能对并购目标的价值做出真实判断。
投资目标国法律制度和外资政策上的风险
在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和法律风险表现在政策多变和无法可依,而在发达国家则表现在法律、法规繁琐、多样,对外资进入的种种设防。如果中国企业不熟悉并购目标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环境,而又缺乏具有国际经验、通晓两国法律的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那么其并购交易和并购后的运营都会有很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例如,在并购阶段对当地法律体系没有很好的了解,造成对并购结构设计的失误或交易条件不足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从而给并购后的运营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跨国投资和并购涉及多方面的法律,以下为需要注意的几类关键的法律领域:
👉 税法及税收协定
各国都有不同的税法及税收体系,中国与89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避免双重税收的协议。税务支付、税务行为是否满足当地税务机构的要求,如何合法避税、节省税收成本,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很多跨国投资是通过在避税优惠且与投资东道国及目标国均有税收协定的避税地设立控股公司来进行,以达到最优的税收结构。
👉 劳工及社会保障法
有关劳动及社会保障是境外投资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发生变化时,或者在交易完成后需要裁员或重组时,可能会产生数额巨大的员工补偿费用,导致收购成本直接增加。而为了留任目标企业的关键人员,有时需要安排激励机制或支付一定成本,从而使交易的投资回报率与预期产生差异。
👉 环境保护法
长期以来,部分中国企业环保意识较为淡漠,在进行并购交易时,需在尽职调查中对目标公司的环保记录及合规性进行核查,以避免潜在风险。对于环保风险高的行业,如化工、矿产资源开发等行业,需要进行专门的环保尽职调查。并购完成后的经营也需遵守当地环保标准,否则容易在所在国家引起环境纠纷或责任,造成损失。
👉 知识产权法
寻求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境外投资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但也往往容易被忽略。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之前就应当对本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做出长远的规划,并及时采取措施。例如,及时在目标国进行商标和专利的查询和注册,版权的登记等,以避免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他人抢注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侵犯他人的已被当地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因此,对于相关知识产权需要在收购初期做好尽职调查,确保这些知识产权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侵权诉讼风险。此外,还要了解清楚这些知识产权是否属于被当地政府限制的范围,是否存在无法进行技术出口的可能。
财务和融资风险
境外投资和企业并购由于涉及的金额巨大,往往需要通过外部融资来解资金问题。并购融资有时会非常复杂,对融资结构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并购完成后企业的财务负担及经营控制权的让渡。而目标公司可能存在一些表外融资项目和过于乐观的盈利预测,将使并购方对目标公司的真实资产与负债状况以及未来的现金流量产生错觉。只有合理估计财务风险,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
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通常是出售方或目标企业提供的,但也不能排除人为的隐瞒真相的情况。另外,财务报表只反映了企业在过去某个时间点或某个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使一些重要的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被忽略或被刻意隐瞒,如未决诉讼、重大的售后退货、自然损失、对外担保等。
汇率风险
一个境外并购项目可能涉及多种货币,例如,目标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收人以及收购价款可能会用美元计算,而目标公司的运营开支则可能大部分以当地货币单位计算。另外,中国企业用于收购的贷款可能以人民币或美元借取和偿还,外汇汇率的波动起伏可能导致收购方及目标公司的汇兑损失,从而对其财务状况造成实质性的不利影响。因此,中国企业应就境外投资中的外汇风险作出适当的保值安排。
海外欺诈
在跨国投资与并购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些国际骗子,利用中国企业对国外情况不了解的弱点,以诱人的利润和条件,诱使中国投资人和企业上钩。海外欺诈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显若。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聘请专业的法律和财务服务中介机构,进行全面尽职调查,从而对风险进行控制。
如同经典游戏“扫雷”一般,排除的是风险,留存的是机遇。对于风险的把控并非“一日之寒”,需要多方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各自对其熟知的领域进行专门的风险挖掘和设立防线。就如前文所说,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中国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与风险,发现并解决问题才是后期无忧取益的良药。
▼
商务合作
yu.tang@landinglaw.com
0086-186 5939 6962
0091-7292030042
- 上一篇:跨境投资风险——“扫雷” 2016/8/13
- 下一篇:汤宇律师于廊桥德里办公室接受台湾联合报记者采访 201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