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品印度突围记
摘要:中印两国已经成为亚洲经济振兴的火车头,近年来中印双边经贸快速发展,而且呈现不断加速的趋势。目前中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印度是中国的第九大贸易伙伴。两国在电力、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也在展开,还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之一…
不少耐用消费品凭借质量和价格优势,消解产业界的抵触情绪
3月20日是印度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霍利节。近年来,《世界新闻报》记者发现,随处可见的中国商品已经成为印度节日商品市场上的一道风景线。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同时也是经济发展较快的两个新兴经济体,中印两国间的贸易额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中式水枪风靡霍利节
霍利节又叫泼水节或者撒红节,顾名思义,在霍利节期间人们除了放假休息之外,还会走出家门友好地互相泼水,往对方的身上和脸上涂抹彩色的颜料,以示欢庆。
据《世界新闻报》记者观察,近年来印度霍利节的庆祝方式正在改变,具有了更多商业社会中大众节日的通常功能,即除了以往的狂欢之外,印度民众开始在节日期间越来越多地休闲、购物。霍利节前夕印度各地的商场内,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正在扮靓这个盛大的节日。
几天来,记者连续走访了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各大商业中心。在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到许多来自中国的小商品,有些甚至是专门为印度霍利节而定作的。例如,霍利节期间在大街小巷都可以见到孩子们拿着一种塑料水枪和塑胶“水弹”,在互相追逐、泼洒,这些小商品就来自中国。
在礼品和日用品市场上,中国货就更多了。据新德里因纳市场一位摊主告诉记者,来自中国的商品非常好卖,因为中国物品价廉物美,而且这些商品也是在其他地方根本买不到的。
中国手机市场突围
中国货在印度消费者的意识中经历了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印度人普遍认为中国货属于低端价廉产品。然而,仅仅10多年以后,印度人发现,市场上唱主角的中国货不再是塑料玩具等小商品,机电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已经占据了主要位置。
举例来说,手机是中印贸易中一个亮点。前几年,当一些中国品牌的手机涌入印度市场时,甚至曾经招来政策围堵。然而几年过去了,中国手机在印度市场上不但没有被堵住,反而越来越多。据印度手机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2010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非品牌手机达3800万部,而2009年的进口量为2000万部,2007年则只有550万部。
一位在新德里经营手机的中国业者告诉记者,为了堵住中国产手机,印度政府采取了各种政策性限制手段。然而,中国手机厂商在品质、技术和产业规模上的优势是无法限制的。同时中国厂家不断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实行灵活的销售战略。例如根据印度经常停电、手机充电不便的特点,中国某厂家设计制造了超大电池系列与双电池系列手机,甚至还推出了可以兼用普通干电池的机型。同时,鉴于印度市场对本国品牌的保护,一些中国厂家便不把精力用在推广品牌上,而是主要向印度厂商出口散件,形成实际上的手机出口。
进口商看好市场前景
小商品仅仅是中印这两个大国之间贸易飞速发展的一个小见证。中印两国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振兴的火车头,近年来中印双边经贸快速发展,而且正呈现不断加速的趋势。
目前中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印度是中国的第九大贸易伙伴。两国在电力、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也在顺利展开,同时印度还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之一。
近年来,印度市场的大门对中国商品已经越来越敞开。在印度商业与金融之都孟买举办的“中国商品展览会”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成为中国商家开拓印度市场、与印度经销商面对面展开贸易洽谈,并向印度大众推销中国产品的良好舞台。印度进口商已经认识到了中国耐用消费品在品质和价格上的优势,例如印度最大的百货集团公司之一——Shoppers’Stop表示愿意大量进口中国消费品,用于本国零售市场。
好商品加上合理的价格,再加上富有人情味的售后服务,中国商品在印度市场上是大有可为的。
相关链接:
贸易赤字成干扰因素
据研究中印贸易的专家介绍,尽管目前中印贸易额在快速增长,但两国贸易中仍存在一些隐忧。
在2010年的中印贸易中,印度仍存在大幅贸易赤字,这是印度产业界对中国商品存在抵触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形成印度贸易赤字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两国在制造业的规模、等级和技术水平上存在差距,同时某些不合时宜的贸易保护政策也在起着消极作用。这一问题不解决,中印贸易未来将再次遭遇瓶颈。
实际上,印度不论是经济界还是政界,尽管仍不断有妨碍中印经贸交流的声音冒出来,但印度国内各界在积极发展中印关系、促进经贸往来这个大方向上意见是一致的。
- 上一篇:深层解析小米在印度遭禁令原因 2015/5/7
- 下一篇:外商直接投资印度法案的关键点汇总 20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