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讲坛 | 解读印度外商投资政策(文字版)
本文根据《廊桥讲坛》20170208第一期内容整理而成
《解读印度外商投资政策》
主讲人:刘逸星
廊桥律师事务所 管理委员会主任
印度作为一个人口和资源大国,在地理上又处于辐射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桥头堡位置,这个民族在近代以来一直积弱积贫,因此在民间积蓄着一股改变命运的力量,推动着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人民党莫迪政府上台之后,他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的政治手段和改革开放措施,也让国际社会对印度未来的发展保有比较乐观的预期。对中国企业而言,中国的技术、中国的资金、中国的经营模式以及中国的理念恰好非常适合印度这个跟中国国情比较相似,但改革开放又比中国略慢十到二十年这样的一个国度的发展,于是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到印度投资呈井喷趋势。
我们廊桥律师事务所在接待这么多中资企业到印度投资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企业家到印度,要么一看到巨大的商机就盲目去投资,要么是看到表面脏乱差的形象就马上回头不来。事实上,中印之间因为历史的隔阂,因为战争的阴影,导致无论是中国的媒体、学界,或者中国的政界,对印度的研究,对印度的了解,都非常缺乏,乃至也导致了中国的企业家对印度误解过深。今天我们就以印度外商投资政策为例来谈谈印度的投资环境。
印度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国家。我关注和研究印度十年,也只能说对印度的法律体系一知半解,因为印度在英国统治的两百多年以来,形成了一个东西方文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国家。所以说,当中国的企业家来到印度之后,如果以东方人的思维来判断印度,难免出现失误;如果以西方人的思维来判断印度,也难免会出现失误。所以说,对印度的了解和研究,应该要站在一个非常客观和理性的角度来判断。很多企业家来到印度之后,看到了印度外商投资的准入清单中相比较中国而言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行业都向外国人开放,于是很多企业家就简单认为:印度比中国开放,或是印度对外商很开放,或者说很多企业家看到印度的政治体制是民主宪政,也比较法治,就认为印度的市场一定是自由市场,但这些认识都具有很大的片面性。那么我今天所要讲的就是针对印度的外商投资政策,了解它的时候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理论层面来看待。你不能忽略印度宪法架构的设置,它开宗明义地确立了印度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一个顶层设计就意味着印度在建国的几十年来,在很多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中都能找到社会主义因素的影子。比如公司法,它明确规定上规模的企业,其年度利润必须要捐献百分之二出来作为社会公益;比如对劳工相关的一系列经济法规,它对劳工的保护和福利力度远远高于美国。
其次,要了解印度从建国以来,它所践行的一套发展理论是计划经济。尼赫鲁以及他的女儿在治国的三十多年时间内,非常崇尚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所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印度百分之九十的钢铁行业、金融业等主要民族产业都收归国有。因此,即便有日后的改革开放,但在其政府部门中都已形成了管控和管制的惯性。
再者,我们要看到印度的整个经济发展理论中,它的左派思潮是非常严重的。无论是参访印度的尼赫鲁大学,还是一些曾经由共产党执政过的一些邦,那些经济学家或者精英,他们思想上的左派观念是非常严重的。
这些理论层面的三大因素,都会影响外商投资政策对未来在执行、或修改政策中的力度,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政治架构层面,我们只有充分的了解印度特殊的政治架构,才能进一步了解外商投资政策,以及形式上的文本和现实执行中有多大的差异。首先一点应该明白,印度的中央和地方是分立的,不是纯粹意义上单一制国家的自治。这种分立比美国的联邦更严重,当然远不如中国这种单一制国家的效率,因为根据印度的宪法,地方议会和地方邦政府保留着很多非常高层级的立法权,这些立法权必然会削弱中央政府颁布的外商投资政策中的一些规定和条例。无论是税制上的执行,还是一些优惠政策,或者其它一些与经济相关法案的对冲上,地方政府和地方议会都保留着强大的、或者说非常大范围的执法权和立法权,这样自然影响改革开放的力度,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印度不像中国,中国通过共产党、通过暴力革命,把封建地主阶级全部打破之后,无产阶级或者工薪阶层、平民大众掌握了政权。但印度并不是这样,也即印度是一种温和式的革命,或者说谈不上是革命。它是温和式的建国,是一种和平运动下靠议会的建国,也就是说,从五十年代建国以来,印度的整个社会,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仍然是由封建地主阶级管理。这样的一个精英阶层,他们的封建性是非常强的,这种封建性同时在参合着印度宗教的种族(种姓)观念,这意味着整个印度仍然是由权贵阶层掌控着整个经济,这样一来,必然导致了印度的经济的保守性。很多行业、很多产业基本上还是由古老的地主阶级或者封建官僚家族把控着,或者说由他们垄断着。像那样的一些产业,或者那样的一些领域,中国企业或者外资企业都很难进去,即便进去了,你很可能也面临着他们采取反垄断等一系列法律手段等措施来制止外商在这种领域继续发展。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法制和改革的矛盾。这种政治架构是什么呢,就是英国人统治期间,其引进和简单嫁接了很多英国繁琐的法律体系,这些西方的法律体系在七八十年代的欧美国家早就改革了,因为社会发生了变化。但是,印度并没有改革,仍然沿用了几百年前旧有的法律,这种旧有的法律,光与经济相关的就有两千多部,虽然拉奥政府废止了三百多部,莫迪政府也废止了三百多部,但仍然有很多与现代经济生活格格不入的法治制约着印度改革的发展,也制约着外商投资自由进入的路径。
我要讲的第三个方面就是社会现实。在社会现状中还有很多不可忽略的因素制约着外商投资的自由性和开放度。印度社会确实是一个很矛盾的社会,比如印度有一个酒店 Oberoi Udaivilas,这个酒店如果要包它一场婚宴至少要人民币两百万以上,如此奢华的印度,你也很难想象在孟买地区每一年因为干旱而导致死亡、自杀的农民达两千多人。所以说印度社会是一个两极分化的社会,这种两极分化的社会正是因为我前面所讲的,没有彻底革命的原因,它虽然其采取了一些温和的土地法改革,但它不像中国那样让所有的农民都获得土地,所以印度存在什么问题呢,财富绝对的集中、绝对的两极分化,富有的人非常富有,贫穷的人基本上食不果腹,这样的社会导致了什么样的现象呢,就是执政党在执政的过程中,或者一些政客在实施一些外商投资政策的过程中会采取一些针对民生问题的措施。比如万达集团,它在哈里亚纳邦准备征用几千亩的土地开发一个万达城,一般而言,这种征地的行为,通过一些列法律的程序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它的背后隐藏了什么呢?很多农民抗争而引发了农民运动,这种农民抗争和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潜在导致了外商投资的不稳定,这些农民曾经在上个月还联合起来,在政客的挑唆之下,联名写信给中国的李克强总理阻止万达进入这个地区。所以说,类似这样的一些民生问题和民粹问题都会影响外商投资进入。无论是富士康,还是其他国家在印度投资征地的过程都面临着很多农民的抗争。不仅如此,还面临着很多工人的罢工,这些农民抗争和工人罢工在现代法治意义上都有很多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因为印度的社会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导致把这些责任风险转嫁给了外资企业。这是第一个方面,社会现状,即作为投资者一定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就是民族主义问题。中国和印度之间因为地缘上的原因以及一场战争,或者现有的印巴战争等等的历史恩怨,导致了印度和中国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瑜亮情节”,尤其是印度社会精英的政治经营,他们心有不甘,因为同样在五十年代建国,在建国的初期,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远好于中国,只不过是因为它走了错误的路线,只不过是因为它采取了过度的计划经济而导致印度落后中国二三十年、或者十几年。这样一来,印度的民族和政治精英难免存在着一定的自卑或自负,因此在很多的产业政策上对中国的投资企业会产生过度的审查、或过度的严苛,比如中国银行,中国银行申请到印度设立分行整个过程从申请到现在,走过了五年时间,这过程坎坎坷坷。尽管大家都知道中国银行到印度设立分行对印度是有利的,但是某一些官僚阶层或者家族势力出于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或者出于抑制中国的发展来过度限制和审查中国银行设立分行;也包括前段时间,复星集团花了十二多亿美金收购印度一家药厂,但就这家普通的药厂而言也进入了国家层面的安全审查,这种安全审查很可能就阻止收购。这就是我所讲的印度的政府官僚部门和政治精英对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而言相对存在着比较大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民族主义情绪还表现在签证政策,以及一系列的民间审查的方面,包括很多税务部门在内。对中国的投资企业就格外严苛的进行税务审查。
另一个方面就是印度社会的诚信问题。中国的企业家到印度投资,往往会形成一个习惯性的思维,认为我只要搞好印度政府的关系,我的投资就会非常的顺利。但是印度社会截然不同,除了我前面所讲的印度是一个议会制的国家,政府的权力并不是特别大之外,还要密切关注印度社会是一个转型期的社会,从民间的企业 、民间人士到政府的诚信度都是非常的低,这不仅仅是因为世界银行所统计的数字表明印度的诚信度在全世界排名非常靠后,而且是通过我们每一个案例的统计积累看到印度的诚信度确实是非常低。从政府部门来看,中国的产品销入印度之后被反倾销的案例是全世界最多,也是比例最多的,也就是说印度政府为了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或者保护权贵经济,它并没有按照法治的规则来进行反倾销,而是以很不诚信的方式,滥用反倾销的游戏规则,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招商,给你了很多的承诺,到时候都很难兑现。即便包括莫迪政府在招商引资的国际舞台上,或者和中国谈判的过程中,也承诺了很多条款,但到后来也并没有履行。为什么莫迪被称为“口号主义“,是因为这一系列表明从印度政府到民间,这样的一个转型期,它的政治性的承诺,或者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的承诺,其履行度和诚信度是非常低的。我们不能以中国的标准,更不能以欧美的标准来判断。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宏观的理论层面,还是政治架构层面,或者社会现状层面而言,当中国的企业到印度,你要评判它的外商投资政策,或者决定投资之前,至少要充分地认识到上面我所讲的三个要素。
今天我仅仅简单地对印度外商投资做一个解读,抛砖引玉。作为廊桥讲坛的第一讲,下面我希望更多到印度投资的企业人士提供更多的内容,让中资企业少走弯路,少做错误的决定。
谢谢大家!
- 上一篇:《经济面向的印度宪政》 2017/3/6
- 下一篇:说法 | 股权证书在印度《公司法》中的规定 2017/2/28